历史
极度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245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

第245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1 / 0)

恋上你看书网 www.x630book.com,最快更新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

各朝的皇帝看得明白,即便没有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也一样会失败。

毕竟晚晴各种矛盾已经积重难返,想要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显然是不可能的。

别说是毫无实权的光绪,哪怕是独揽大权的慈禧想要变法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清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制度早已经僵化,各种利益集团错综复杂的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任何人想要变法,都会遭到这些利益集团同仇敌忾的对抗,根本就没有半分成功的可能。

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大清最后自强的机会,一旦错过这次机会,大清灭亡的丧钟也将随之敲响。

现在戊戌变法已经失败,各朝的统治者已经可以预见清政府的局势将进一步恶化。

清政府没有通过变法改革自立自强,就必然会继续遭到列强的剥削。

他们非常明白,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远远不是结束,列强必然还会再次发动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

果然不出各朝统治者所料,苏晨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他们的猜想。

“戊戌政变后,慈禧伤透了心。”

“无论光绪是否参与了围园杀后计划,反正在慈禧看来,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却串通外人要杀我”

“既然你不孝,那就别怪我不仁。”

“1898年9月,在顽固派官员刚毅等人的煽风点火下,慈禧头脑发热。”

“对外宣称光绪病重,恐怕活不了几天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打算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帝。”

“得知慈禧欲行废立之事,不仅清朝的地方督抚,如直隶总督荣禄、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上书反对。”

“就连各国公使也是纷纷照会总理衙门,扬言如果光绪被废,必将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望好自为之。”

“各国公使出面干涉,慈禧对此很不高兴。”

“慈禧觉得废立皇帝是爱新觉罗氏的家事,我决定让谁当皇帝,与你洋人有什么关系”

“不过各国公使也有干涉的理由,他们认为废立皇帝是国事,怎么能是家事呢”

“并且大清公司从道光开始就不断出让利益,到了光绪这会已经卖无可卖。”

“公司的大股东是我们列强,公司要改选董事长,当然要由我们大股东开会决定了。”

“你慈禧只是小股东,明面上的掌舵人而已,哪有擅自做主的权利。”

“见列强集体反对,慈禧压力山大,只好暂停了废立计划。”

荣禄太后糊涂啊大清国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这个节骨眼怎么还能轻易废黜皇上呢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那些顽固派大臣不明事理,怎么连太后也犯糊涂了。

皇帝是大清国的象征,凝聚着天下人心。

原本大清国就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人心惶惶,全国上下心思各异。

要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太后再把光绪皇帝废了,那只会造成大清国更加动荡。

连朝廷的高层都动荡不安,就更别说原本就人心思变的老百姓。

一個弄不好,趁着大清国改换皇帝的动荡时刻,说不定全国各地会趁机爆发更大规模的百姓造反。

“可是就在事件渐渐平息之际,北方闹起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兴起之初,清政府的态度模棱两可。”

“有一些官员反对义和团,比如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山东的义和团就是被袁世凯率武卫右军打的销声匿迹。”

“但当时也有许多官员支持义和团,比如原山东巡抚玉贤。”

“玉贤主政山东期间,纵容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在被西方各国连续抗议后被清政府免职。”

“后来玉贤回朝述职,跟慈禧讲义和团扶清灭洋可以为朝廷所用。”

“慈禧听说义和团打洋人,又想起当初西方各国反对他废黜光绪,心里顿时便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制衡列强的想法,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此也发生转变。”

“1900年1月,慈禧不顾外界的反对,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

“有了慈禧的默许,义和团在直隶地区很快就发展到了二十万之众。”

“感觉手上有了筹码,慈禧召开王公大臣会议,在会上宣布光绪孱弱多病,上负祖宗社稷,下误黎民百姓。”

“决定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楚大阿哥,并计划于1月31日举行光绪的退位仪式。”

“见慈禧又要废除光绪,各国公使随即再次强烈反对。”

“端郡王载漪担心慈禧打退堂鼓,煮熟的鸭子又要飞。”

“立即跑去跟慈禧说,洋人嚣张气焰不可长,咱有二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正好可以利用他们驱逐洋人恢复旧制。”

“为了让慈禧下定决心,端郡王载漪当时还勾结李连英。”

“找了一些义和团在宫里表演刀枪不入,让慈禧相信义和团有实力对抗洋人。”

“后来刚毅跑到涿州溜达了一圈,回来也对慈禧说义和团枪炮不伤,犹如神明附体。”

“就这样,在身边人的影响下,慈禧对义和团仅有的一点不信任也烟消云散。”

嬴政都已经昏聩到这种地步了吗连刀枪不入的鬼话也能相信。

他都有些无语了,手底下的大臣昏庸无能也就算了,作为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居然也能这么愚昧。

他原本还以为慈禧只是祸国殃民的妖后,现在看来,居然也这么愚蠢。

刀枪不入一听就假得离谱,就更不用说枪炮不伤了。

要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清政府也不会接连遭遇西方列强的欺辱了。

就慈禧想要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的戏码,在他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义和团虽说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但作为农民起义,最后肯定也不会和清政府站在一边。

即便义和团有能力对付西方列强,也注定会成为清政府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

再说了,就义和团这种江湖骗子,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洋人的对手。

他猜测慈禧估计是气疯了,要不然也不会失去理智看不清当前的局势。

“然而,慈禧和顽固派们万万没想到,他们的自欺欺人玩脱了,死了很多人,也激怒了列强。”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

“限两月之内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入直隶地区代为剿平。”

“6月初,限期已到,各国公使见清政府无法控制形势,便决定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平乱。”

“6月中旬,大沽口炮台失守。”

“慈禧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发出解散义和团的上谕。”

“此举表明,慈禧怕了,又服软了。”

“可是就在上谕发出的第二天,慈禧又接到端郡王载漪杜撰的假情报。”

“说外国公使发出照会,要求慈禧立即归政于光绪,废大阿哥,并允许洋兵入京。”

“慈禧一听,让我把权利给让出来,交给光绪那小子,难道洋人不知道我与光绪有矛盾吗”

“这要是交权了,我还有活路”

“这帮洋鬼子我服务了你们四十年,现如今却要帮那个逆子来夺我的权。”

“是可忍孰不可忍,愤怒之下,慈禧丧失理智。”

“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连下两道诏书。”

“一道是下给顽固派的,慈禧让他们整军备战。”

“另一道是发给地方督抚的,慈禧让他们派兵进京勤王,协助朝廷驱逐洋兵。”

李鸿章太后平时挺聪明的,怎么这种关键时候就糊涂了呢

他收到太后的宣战诏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怀疑太后是不是老糊涂了。

双方的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以大清国的实力,别说是八国联军了,就是随便一个西方列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

要是大清国真的这么硬气的话,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了。

当初太后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时,他就是反对的,认为这太扯了。

刀枪不入,枪炮不伤,他一听就知道假得很。

他都有些怀疑太后病急乱投医,居然也能相信这些江湖骗子。

用这二十万的义和团去对付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他只能说以卵击石,毫无胜利的半分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慈禧发给地方督抚的诏书,如今有三点经常被人误解。”

“第一,慈禧当时只说要跟欺凌我国家、侵占我土地、勒索我财物的入侵者开打。”

“但她没说要跟谁打,并没有具体指明开战对象。”

“现在一些电视剧中演绎成慈禧指名道姓对十一国宣战,这其实是虚构的情节。”

“第二,所谓的宣战诏,并非正式公文。”

“清朝的正式宣战诏书里面一定会有类似布告天下的字样,比如光绪在甲午年颁布的宣战诏书中就有,但慈禧在庚子年颁布的宣战诏中并没有相关内容。”

“结合慈禧也没有具体指名宣战对象,不难发现,庚子宣战谕旨其实只是内部通知。”

“慈禧通知地方督抚,洋鬼子打到家门口了,朝廷决心迎战,你们都来帮忙。”

“由于只是内部通知,所以慈禧当时也没有将宣战诏递交给各国公使。”

“也就是说,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各国正式宣战。”

“各国也没有对清政府宣战,双方是一种战而不宣的状态。”

“第三,由于邮电系统混乱,地方督抚当时收到了前后不一致的诏书。”

“义和团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拆铁道、拔线杆,把北京对外联络的电线杆子都给拔了。”

“这导致朝廷的诏书无法通过北京的电报局下发,只能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河北保定,再经由保定电报局转发给各地。”

“路上耽误再加上办事效率低下,等到诏书下发到地方督抚手上时,已经是几天后了。”

“而让督抚们感到非常无语的是,就在收到宣战诏的同时,他们又收到了另一封意思截然相反的电报。”

“头脑发热的劲头过去后,慈禧又冷静了下来。”

“毕竟她不能像端郡王载漪那样为了图私利泄私愤,也不能像义和团那般狂热而不计后果。”

“于是慈禧便给督抚追加旨意,让他们保护使馆,伺机行事,保守疆土。”

李世民朝令夕改是兵家大忌,身为晚晴的统治者,实在是愚蠢至极。

他不禁微微摇头,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清国的末日。

看得出来,大清国的局势之所以一步一步恶化,以至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全都是慈禧这个妖后一手导致的。

要是没有慈禧祸国殃民,说不定大清国不会落到这般田地,老百姓也不会遭受耻辱。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仿佛已经看到大清国在慈禧手上走向灭亡。

原本大清的实力就弱小,远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现在又在双方交战的时候朝令夕改,发布大相径庭的诏令,只能让大清败得更快。

不知道为什么,他心中隐隐有一种感觉,大清国很可能会亡于这场战争。

毕竟要是对付义和团的话,还不至于八国联军一起出动。

以他对西方列强贪婪成性的了解,八国联军发动的这次战争很可能不仅仅只是为了消灭义和团,主要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瓜分大清国。

“看到大相径庭的两封电报,督抚们陷入混乱。”

“一会说要打,一会说要自保,一会说要灭了洋人,一会又要求保护使馆。”

“在这种情况下,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奎、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堂、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一种选择。”

“既然朝廷让我们保护使馆,伺机行事,保守疆土,那我们就以这道圣旨为准。”

“至于宣战诏,那是乱诏。”

“正所谓凡是朝廷的旨意都是正确的,凡是朝廷旨意前后矛盾的,以有利于我等的为准。”

“我们没有否定朝廷的诏书,我们只是执行朝廷的旨意。”

“6月26日,在盛宣怀的牵线搭桥下,上海道台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并议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九条和保护上海城乡内外章程十条。”

“根据协议,东南九省督抚向列强表明中立态度,不参与战争,这一事件被称为东南互保。”

“南方搞东南互保之初,慈禧也没太在意。”

“因为这时候她也是乱的,到底是打还是和,她拿不定主意。”

“为了安抚各省督抚,慈禧很快又下发了一份内部通知,向地方督抚解释宣战诏的由来。”

“这意思很明显,宣战诏书是写给国人自己看的,意在平复包括义和团在内的国人的情绪,你们要体谅朝廷的苦衷。”

刘彻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已经说明了清政府控制不了地方。

到了这种时候,清政府的掌控力大降,地方已经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

虽说慈禧发布了两道意思截然相反的诏书,但地方督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而不是有利于清政府的,就已经可以看出地方不听中央朝廷的调令了。

况且东南九省的督抚还绕开慈禧,单独和西方列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都足以说明清政府已经无法掌控地方了。

东南九省大搞互保,慈禧之所以不在意。

并不是慈禧拿不定是打是和的主意,而是慈禧不敢揪着不放。

毕竟面对八国联军的威胁,慈禧要是敢责罚东南九省的督抚,只会陷入更大的危机。

即便慈禧想要动手解决公然挑衅清政府的东南九省,至少也要渡过八国联军侵华的危机再说。

不过照他看来,八国联军来者不善,慈禧八成躲不过这次的危机。

“但到了7月,随着直隶提督聂士成战死,天津沦陷。”

“不堪因战败而丢面子的慈禧态度又变了,开始对主和派官僚大开杀戒。”

“与此同时,慈禧也开始要求南方督抚赶紧派兵勤王,语气和措辞非常严厉。”

“参与东南互保的九个省中,山东离京城最近,因此袁世凯收到的电报最多。”

“打心底里袁世凯不想去,因为他的实力与聂士成差不多。”

“既然武卫前军打不过八国联军,他的武卫右军肯定也打不过,去了只是送死。”

“于是袁世凯便扯各种理由不动身,一会说没准备好没法去,一会又说义和团作乱,自己实在抽不出兵力支援。”

“后来袁世凯实在蒙混不过去了,就派了四千绿营去送死。”

“不过这些炮灰的运气还不错,走到半路时战争结束了,逃过一劫。”

“慈禧催促袁世凯出兵的同时,还给李鸿章发去电报,要求李鸿章赶紧进京,负责与各国公使和谈。”

“此时的慈禧很清楚,这仗打不赢,洋人又只买李鸿章的面子,要想平息事端,非李鸿章出马不可。”

“但李鸿章收到电报后表示国事未定,坚决不去。”

“李鸿章认为,既然要和谈,那就得先罢免刚毅、端郡王载漪等人的职务。”

“如若不然,他在前面与洋人谈判,顽固派在后方捣乱,他去了也是白费功夫。”

“慈禧很想让李鸿章来,但她又不想撤掉刚毅那帮马屁精,一来二去时间就耽误了。”

“8月13日,联军一万多人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

“第二天,北京沦陷,慈禧挟持光绪仓皇逃往山西。”

对于朝廷的大败而逃,晚清的老百姓都已经麻木了,早已经习惯了。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就一直在战败,从来没有赢过一次和列强的战争。

因此在清政府要和八国联军打仗的时候,他们老百姓就一致认为清政府必然大败。

最后的结果,也果然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甚至败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快。

在他们老百姓看来,京城好歹也是都城,清政府派了重兵把守。

面对洋人的一万兵力,清政府哪怕守不住,最少也要抵挡一两个月吧

可哪里想到,一万联军第一天到达北京城,结果第二天就攻破了,这速度之快超乎他们的想象。

现在他们老百姓越来越觉得,清政府的倒台就快到了。

“流亡途中,慈禧的声望跌至谷底,也不再指望义和团能抵御外敌,便发布了彻底镇压义和团的命令。”

“并给李鸿章拍去电报,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

“李鸿章看到电报,知道事情闹大。”

“旋即离开广州,踏上了艰难的谈判之路。”

“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抵达北京,然后他就以背锅侠的身份与八国联军达成协议即辛丑条约。”

“如果说李鸿章之前签订的卖国条约或多或少与他还有一些关系,那么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他就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并且也正是在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下,慈禧逃过了列强的追责。”

“当时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处死端郡王载漪、刚毅等12人,并要求严惩142名官员,这些官员都是曾经支持义和团的顽固派。”

“无论怎么看,慈禧都是头号责任人,最起码也要交出权力,退居二线。”

“但在李鸿章的坚持下,慈禧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李鸿章替慈禧的错误决策背了黑锅,又帮她免去追责。”

“所以事后慈禧对李鸿章是感激涕零,没有追究他在战争期间的抗旨行为。”

“至于其他几位督抚,慈禧也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梁启超这老贼也是多管闲事,除掉慈禧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被老贼搅合了。

他对李鸿章憎恨的同时,对慈禧逃脱列强的制裁感到惋惜。

在八国联军对此慈禧的时候,他还志得意满,想着光绪再过不久就可以掌权了,到时候属于他们变法派的机会来了。

因为他非常清楚,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战败已成必然。

而八国联军一直是支持光绪掌权的,完全可以借着慈禧战败的机会,彻底把慈禧赶下台,让光绪重登大宝。

一旦光绪掌权,他们变法派重新上台,中华民族还有重新崛起的机会。

可现在一切都化为了泡影,李鸿章这个卖国贼保下了慈禧老妖婆。

这也就意味着变法派再无出头之日,整个中华民族彻底断绝了最后变法自强的机会。

“慈禧之所以没有追究几位地方督抚的责任,道理很简单。”

“一方面,东南互保保全了南方九省未受到战乱影响。”

“而慈禧在战后面临的第一件要紧事就是凑钱赔款,南方保存了元气,这在慈禧看来,督抚们立了大功。”

“再一方面,慈禧这时候只是光杆司令,就算她想追责也无力追究。”

“1899年前后,清政府在北方的武装力量大致分为两部分。”

“一是驻留东北的十余万关外八旗,这部分被沙俄侵略军消灭。”

“二是慈禧令荣禄组建的武卫军,又分为五部。”

“这其中的武卫中军、武卫前军、武卫后军都被八国联军重创。”

“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且宋庆指挥的武卫左军与武卫右军的关系又极好,很多军官私下里都是拜把子兄弟。”

“如此一来,慈禧要是还想维持统治,她就只能依靠地方督抚。”

“另外,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关系也是盘根错节。”

“李鸿章是淮军领导人,刘坤一是湘军大佬,张之洞与湘淮两系的关系都很好。”

“袁世凯是李鸿章的门生,闽浙总督许应奎的族叔曾与湘军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也与湘淮两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些东南督抚私下里穿一条裤子,慈禧敢动其中一个,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不可控的后果。”

“比如造反,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提出过造反,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1900年6月下旬,也就是收到宣战诏书后,张之洞第一时间就盘算着推举李鸿章为大总统。”

“即一旦北京不保,慈禧死了,他就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的总统,主持东南大局。”

“所以说庚子国难后,慈禧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

“先稳住局势再说,追究责任什么的不现实,也没必要。”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鸿章没能造反成为总统感到惋惜,一个个不禁暗骂李鸿章太过胆小。

对于清政府,对于慈禧太后,他们老百姓可谓是深恶痛绝,恨不得有人能够早点推翻清政府。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他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清苦,都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

现在慈禧又打了败仗,需要给八国列强巨额赔款,这是要把他们老百姓往死里逼。

所以他们希望有人可以终结这一切,这样他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能好过点。

而最有希望推翻清政府的就是李鸿章,可偏偏李鸿章没有这个胆量造反。

在慈禧战败后,慈禧的威望跌到谷底,再加上慈禧已经无兵可用。

这个关键时刻,要是李鸿章联合东南的督抚,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翻慈禧。

“不过慈禧没有第一时间追究责任,不代表她不想追究。”

“毕竟东南互保是三藩之乱后,大臣首次公开联合对抗朝廷。”

“如果不加以制衡,地方长期保持尾大不掉的半独立局面,大清迟早要完。”

“于是到了1902年1月,慈禧返回北京后,便开始着手瓦解东南互保。”

“当时李鸿章、刘坤一先后病死,一向支持洋务派的荣禄也病死。”

“随着大佬们的陆续离世,慈禧随即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八旗贵胄,扶持这些人登上政治舞台,填补空缺。”

“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满洲镶白旗出身的铁良。”

“1903年,许应奎、德寿病死,王之春被调到广西担任巡抚。”

“见南方督抚大多易主,慈禧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慈禧派铁良两次南下,打着清查各省财政和整顿兵工厂的名义。”

“一面解散或收编南方的地方武装,一面对湘淮两系的小金库进行大肆搜刮。”

“比如作为淮军小金库的江南制造总局,就被铁良搜出了八十万两存银。”

“收拾了南方军头后,铁良又被慈禧当做棋子,处处与北方军头代表袁世凯暗中较劲。”

“1906年,袁世凯编练的北洋第三、第五、第六镇被铁良收入囊中,仅保留第二、第四两镇的指挥权。”

“铁良时不时跳出来唱反调,让袁世凯气愤不已。”

“于是他便联合庆亲王参了铁良一本,说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

“然而,铁良本来就是慈禧安排的棋子,慈禧又怎么可能自断臂膀呢”

“结果袁世凯弄巧成拙,遭到慈禧明升暗降,改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失去了军权。”

“1907年,袁世凯和张之洞被一同调入军机处。”

“七年前的东南互保局面,在慈禧的瓦解下烟消云散。”

朱棣东南互保的大好局势,就这么被慈禧轻而易举的瓦解了。

在战败的阴影下,慈禧还能重新站起来,并瓦解掉东南互保的威胁。

他只能感慨慈禧的威望太盛,压得下面的大臣不敢生出异心。

在慈禧战败的时候,但凡汉臣有点骨气,完全可以把慈禧赶下台。

毕竟那时候慈禧要声望没有声望,要兵力没有兵力,发动政变除掉慈禧不要太容易。

可无奈那些汉臣已经被满清的统治驯服了,完全不敢升起一点造反的念头。

不过即便错过了推翻清政府的最佳时机,照这样下去,清政府的灭亡已成定局。

原本清政府就已经日落西山,现在又加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的巨额赔款的影响,清政府已经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

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的那一刻,大清灭亡的丧钟就已经敲响。,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快穿女配男神快到怀里来 快穿路人甲,看风景收物资 男主为我闹离婚 总有奸臣偷袭朕 快穿殿下别自闭 快穿女配的团宠日常 从吞噬开始掠夺诸天 末世修真之我欲成仙 全球轮回我真不是攻略之神 重生九零:想当个富二代不过分吧